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54卷  第12期

优秀青年学者论坛
稻鸭共育下硅肥对精量穴直播水稻茎秆抗倒伏性和产量的影响
张巫军, 段秀建, 李茂瑜, 刘强明, 唐永群, 李经勇, 姚雄
2023, 54(12): 3451-3463. doi: 10.3969/j.issn.2095-1191.2023.12.001
摘要:
【目的】探讨稻鸭共育下硅肥调控精量穴直播水稻茎秆力学、形态结构和物质积累分配机理及其与茎秆抗倒伏性和产量的关系, 为稻鸭共育应用于水稻轻简化栽培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以渝香优8133、渝香203、渝两优86、C两优华占和黄华占为试验材料, 设不施硅肥+养鸭 (D)、施硅肥+养鸭 (DS)、施硅肥+不养鸭 (S) 和不施硅肥+不养鸭 (CK) 4个处理, 测定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力学指标、节间长度、茎粗、壁厚、叶面积指数、茎和鞘充实度及单株茎、叶、穗干质量, 分析水稻茎秆力学特征、形态结构、物质积累与茎秆抗倒伏性和产量的关系。【结果】与CK相比, D、S和DS处理产量分别增加3.7%~25.8%、4.9%~17.3%和0~23.4%, 其中DS处理下渝香203、渝香优8133和C两优华占分别增加17.3%、23.4%和9.5%, 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 下同)。D、S和DS处理的倒伏指数分别较CK降低8.8%~12.4%、8.0%~13.6%和12.2%~30.2%, 其中以DS处理降幅达显著水平, 品种间趋势一致。DS处理下, 茎秆折断弯矩较CK提高13.4%~44.7%, 是倒伏指数显著降低的主要原因, 品种间渝香优8133、渝香203和渝两优86归因于断面模数增大, C两优华占和黄华占归因于弯曲应力增强。与CK相比, DS处理提高了精量穴直播水稻基节茎、鞘充实度、茎粗和壁厚, 增加了抽穗期和成熟期单茎和鞘干质量, 提高了茎秆折断弯矩。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穗长、下部节间、中部节间和上部节间均与倒伏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P<0.01, 下同), 基部节间茎和鞘充实度、茎粗、壁厚及抽穗期和成熟期单株茎干质量与折断弯矩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稻鸭共育下施用硅肥可增强基节粗度和壁厚, 提高节间茎鞘充实度和茎秆质量, 进而增强精量穴直播水稻茎秆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性。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生物学
龙州凤仙花ImLHYImC4H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赵潞秋, 张晓丽, 李凡, 谭弋, 石万磊, 黄美娟, 黄海泉
2023, 54(12): 3464-3474. doi: 10.3969/j.issn.2095-1191.2023.12.002
摘要:
【目的】对龙州凤仙花晚期下胚轴蛋白基因 (ImLHY) 和肉桂酸-4-羟基化酶基因 (ImC4H) 进行克隆及表达分析, 探讨龙州凤仙花旗瓣和翼瓣的彩斑区和非斑区颜色差异, 克隆LHYC4H基因, 为凤仙花彩斑分子调控机制及花色改良和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龙州凤仙花为材料, 测定其旗瓣和翼瓣的彩斑区和非斑区色度值以及总花色苷和总黄酮含量, 对 ImLHYImC4H基因进行克隆,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进行序列特征、蛋白结构和系统发育分析,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ImLHYImC4H基因在不同关键发育时期(花苞期、盛花期和衰败期)旗瓣和翼瓣不同着色区的表达模式。【结果】旗瓣和翼瓣的彩斑区a*(红度值)和C*(彩度值)均高于非斑区,非斑区的L*(亮度值)大于彩斑区; 旗瓣彩斑区b*(黄度值)高于旗瓣非斑区, 而翼瓣彩斑区与非斑区的b*(黄度值)差异较小, 且旗瓣和翼瓣的彩斑区总花色苷和总黄酮含量均高于非斑区。克隆获得 ImLHYImC4H基因的cDNA全长分别为1698和1518 bp, 分别编码565和505个氨基酸残基, 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OR096417和OR096418。ImLHYImC4H蛋白均为亲水性不稳定蛋白, 均不具有跨膜结构域。ImLHY蛋白有1个Myb DNA-binding保守结构域, 且具有MYB转录因子家族的SANT结构域, 定位于细胞核中; ImC4H蛋白含有1个P450超家族结构域(PLN02394), 定位于内质网上。 ImLHYImC4H蛋白分别与喜马拉雅凤仙花LHYC4H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68%和94%, 且在系统发育进化树中二者分别均与喜马拉雅凤仙花LHYC4H蛋白聚在一支。 ImLHYImC4H基因在3个关键发育时期 (花苞期、盛花期和衰败期)旗瓣和翼瓣的彩斑区和非斑区中均有表达, 且整体表现为在盛花期的相对表达量较高; 在盛花期时, ImLHYImC4H基因在旗瓣的相对表达量均表现为彩斑区显著高于非斑区 (P<0.05), 在翼瓣的相对表达量均表现为非斑区高于彩斑区。【结论】 ImLHYImC4H基因在盛花期时主要调控旗瓣彩斑形成, 而在翼瓣主要调控非斑区形成,推测旗瓣和翼瓣的彩斑形成存在不同的调控机制。
宁春4号×河东乌麦F6:7家系籽粒蛋白质性状及候选基因分析
陈佳静, 毛馨缘, 王新杰, 李清峰, 刘彩霞, 张雪婷, 赵补全, 亢玲, 李前荣, 王掌军
2023, 54(12): 3475-3487. doi: 10.3969/j.issn.2095-1191.2023.12.003
摘要:
【目的】对宁春4号和河东乌麦杂交、自交F6:7家系进行籽粒蛋白质性状及候选基因分析,以期挖掘与籽粒蛋白质性状相关的基因,为小麦籽粒蛋白质性状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蛋白质性状差异较大的2个亲本(宁春4号和河东乌麦)及其杂交、自交的551个F6:7家系为材料,对小麦籽粒蛋白质性状(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通过高、低值株系转录组测序,对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功能注释及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并鉴定籽粒蛋白质性状相关基因。【结果】籽粒蛋白质相关性状在F6:7家系中均出现明显分离,分布均呈连续正态分布。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5.64%、33.31%和39.06 mL,介于双亲该性状值之间,其中,超中亲比例为29.04%~77.31%,超高亲比例为7.08%~39.56%;变异系数排序为沉降值(10.99%)>湿面筋含量(6.07%)>粗蛋白含量(5.70%),且三者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551个F6:7家系被聚为四大类群(Ⅰ~Ⅳ),分别包括148、125、171和107个家系,其中,类群Ⅳ的平均粗蛋白含量(16.87%)、湿面筋含量(35.96%)和沉降值(45.02 mL)均最高,为优异类群。根据高、低值株系的转录组测序数据,从中筛选出4368个DEGs,其中,970个为上调表达,3398个为下调表达。GO功能注释结果显示,小麦籽粒蛋白质性状差异表达主要发生在细胞区域,涉及细胞膜结构和细胞器等组分,同时也发生在细胞连接等部位,通过调节结合、催化等分子功能,引起细胞过程、代谢过程、胁迫反应和应激反应为主的生物过程协同变化。KEGG信号通路富集结果显示,DEGs显著富集到9条代谢通路(P<0.05),其中筛选出4条与小麦籽粒蛋白质性状密切相关的代谢通路及其DEGs,10个DEGs与组氨酸代谢、21个与淀粉和蔗糖代谢、8个与酪氨酸代谢、8个与丙氨酸和天冬氨酸及谷氨酸代谢相关,其中有7个DEGs上调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小麦籽粒蛋白质性状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F6:7家系出现许多超亲类型,其中沉降值具有较大改良潜力。类群Ⅳ为籽粒蛋白质性状优异类群,可用于蛋白质性状优异品种的育种实践。基于富集功能分析筛选出组氨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酪氨酸代谢、丙氨酸和天冬氨酸及谷氨酸代谢4条通路与小麦籽粒蛋白质性状调控机制有关,并鉴定出7个与籽粒蛋白质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
基于农艺性状和分子标记的甘薯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
武小霞, 崔纪超, 钟玉扬, 余金姜, 颜墩炜, 郑建扬
2023, 54(12): 3488-3501. doi: 10.3969/j.issn.2095-1191.2023.12.004
摘要:
【目的】基于农艺性状和分子标记对福建甘薯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为福建省甘薯育种亲本选配和遗传背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福建省育成及引进的24个甘薯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农艺性状进行调查测定,利用筛选出的28条ISSR引物和27对SRAP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SPSS 26.0的组间联接法和平均欧式距离法进行农艺性状聚类分析;利用NTSYS-pc 2.1进行分子标记聚类分析。基于ISSR和SRAP扩增结果进行指纹图谱构建。【结果】农艺性状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欧氏距离为8时,24个甘薯品种被分为三大类:第Ⅰ类为泉薯76、泉薯12号和龙薯14号;第Ⅱ类包含徐紫薯2号、泉薯10号、莆薯20、福薯24号、莆紫薯18和福宁紫3号;其余15个品种归在第Ⅲ类。28条ISSR引物和27对SRAP引物分别扩增条带362和364条,多态性比率分别为78.73%和83.79%,部分引物多态率高达100.00%,平均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1.7676和1.830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1.4071和1.4631,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2435和0.2730,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I)分别为0.3705和0.4124。基于ISSR分子标记,24个甘薯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74~0.851,在遗传相似系数0.728处可分为三大类:第Ⅰ类仅包含福宁紫3号,第Ⅱ类包含福薯24号、徐紫薯2号、莆薯20、莆薯53、莆紫薯18、莆紫薯3号、福薯404和莆薯16,其余15个品种归为第Ⅲ类。基于SRAP分子标记,24个甘薯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91~0.879,在遗传相似系数0.696处可分为三大类,第Ⅰ类仅包含泉薯76,第Ⅱ类包含莆紫薯18和徐紫薯2号,其余21个品种归为第Ⅲ类。引物UBC899可用于构建24份甘薯种质资源的指纹图谱。【结论】ISSR和SRAP分子标记的多态性检测效率较高,均适用于甘薯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分析。24份供试甘薯材料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农艺性状聚类结果与分子标记聚类结果相似但又有明显差异,ISSR分子标记聚类结果与种质资源系谱更吻合,引物UBC899可用于供试甘薯品种区分。
茄子青枯病抗性遗传效应分析
郑洁明, 李永强, 吴元彩, 王鹏, 阳燕娟, 于文进
2023, 54(12): 3502-3513. doi: 10.3969/j.issn.2095-1191.2023.12.005
摘要:
【目的】解析茄子青枯病抗性遗传规律, 为选育抗病杂交组合、优势育种及挖掘相关抗病基因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指导。【方法】以4份茄子种质 (Y23、NO21、JA02和SG19) 为亲本, 通过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对各组合青枯病抗性进行配合力分析; 分别构建2个杂交组合SG19×Y23和B1×BC03的6世代遗传群体(P1、P2、F1、F2、BC1P1和BC1P2), 采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世代联合分析法, 对各世代青枯病抗性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茄子青枯病抗性一般配合力远高于特殊配合力, 说明抗性以加性效应为主, 其次是非加性效应, 受到细胞质基因遗传的影响较小; 广义遗传力为69.8%, 狭义遗传力为63.3%, 说明茄子青枯病抗性的遗传不仅受遗传效应的影响, 同时也受环境效应影响; 抗青枯病的优良杂交组合为Y23×NO21和NO21×Y23; 杂交组合SG19×Y23和B1×BC03的抗性均符合MX2-ADI-ADI遗传模型, 即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多基因控制, 以加性效应为主, 感病表现为不完全显性, BC1P2群体和F2群体以主基因遗传为主, 主基因遗传率为77.112%~88.417%, BC1P1群体以多基因遗传为主, 多基因遗传率为35.332%~75.050%。通过发病时期作为病情评价标准估算出的最优遗传模型与通过病级分布估算出的最优模型一致。【结论】在青枯病抗病育种过程中应注意加性效应的利用, 尽可能选用青枯病抗性强的亲本进行杂交育种; 在后续开展基因定位过程中, 可利用2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青枯病抗性的理论作为抗性基因定位的依据, 避免抗性基因挖掘的盲目性。
1株野生红侧耳菌株分离鉴定及人工驯化栽培
蔡志英, 马茜, 戴利铭, 苏海鹏, 刘一贤, 施玉萍, 李岚岚, 熊延林, 穆洪军
2023, 54(12): 3514-3526. doi: 10.3969/j.issn.2095-1191.2023.12.006
摘要:
【目的】对1株野生侧耳菌株PD2021进行分离鉴定及人工驯化栽培,为该菌株的大规模栽培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采集到的1株野生侧耳菌株PD2021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其母种,结合子实体形态学观察、侧耳属DNA条形码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界定其分类地位,并通过培养特性试验探究其生物学特性及出菇条件,采用正交试验筛选人工室内栽培该菌的栽培配方。【结果】通过形态学观察发现,PD2021菌株实体为呈淡米黄色,孢子印为白色,菌盖成熟时边缘呈波浪形花瓣状,菌盖边缘与中部交界处有一圈环状、参差不齐的条纹、整个子实体似一朵花子。结合侧耳属DNA条形码分析结果,将PD2021菌株鉴定为红侧耳花形变种(Pleurotusdjamor var. floreus)。PD2021菌株的ITS序列和延伸因子基因(EF-1α)序列均与P. djamor相似性最高,处于系统发育进化树中的同一分支,但二者分支长短不一,表明二者序列出现变异,进一步证明PD2021菌株为红侧耳的变种。该菌株最适生长的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生长的氮源为酵母粉,最适温度为26℃;菌丝耐高温能力强,44℃下处理12 h后于26℃下仍能恢复生长。采用正交试验筛选该菌栽培配方,最优配方:米糠15 kg、麦麸10 kg、橡胶锯末200 kg、玉米粉15 kg。在22~32℃、65%~85%空气湿度、100~550 lx散射光的出菇房中栽培15~21 d可出菇,出菇量可达152.26 g/菌包,生物转化率达55.64%。【结论】PD2021菌株耐高温,适于热带和亚热带栽培,其栽培周期短、抗杂能力强、栽培料广泛,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开发价值。
生理生化·土壤肥料·农业生态环境
不同坡向对小粒咖啡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张传利, 李学俊, 谢纯, 陈治华, 卢云峰, 王步天, 葛宇
2023, 54(12): 3527-3537. doi: 10.3969/j.issn.2095-1191.2023.12.007
摘要:
【目的】研究小粒咖啡在云南省4个主产区不同坡向的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为改进精品小粒咖啡的可持续生产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云南省4个小粒咖啡主产区(德宏、临沧、普洱和保山)南北坡,测定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基于根际土壤微生物16S rRNA和ITS序列,解析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并分析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4个主产区各自南北坡小粒咖啡根际土壤在电导率、水解性氮和速效钾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下同);有机质在德宏和保山各自南北坡的根际土壤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有效磷在德宏、临沧和普洱各自南北坡的根际土壤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相对于4个主产区的南坡,根际土壤营养元素更富集于北坡。检测到小粒咖啡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分别为24和16门,根际土壤细菌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真菌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4个主产区南北坡间相对丰度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细菌和真菌菌门各为13和5个。德宏、临沧和保山主产区各自南北坡的根际土壤间细菌和真菌在α多样性指数上差异明显。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4个主产区小粒咖啡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组成有明显差异,但Anosim和Adonis分析发现,同一地点南北坡的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冗余分析结果表明,pH是影响小粒咖啡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优势菌门群落组成的首要环境因素。【结论】相对于南坡,北坡小粒咖啡根际土壤的营养与细菌和真菌群落α多样性更丰富,更适于小粒咖啡种植。
菲在红树林不同根际距离中的降解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阳长洪, 卫婷, 李慧君, 黄枫城, 吴炜龙, 杨贵琼, 甄珍, 蔺中
2023, 54(12): 3538-3549. doi: 10.3969/j.issn.2095-1191.2023.12.008
摘要:
【目的】研究菲 (Phe) 在不同根际距离中的降解和根际区域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获得最佳降解效果的根际距离和降解微生物种类, 为阐明红树林根际效应对海岸带多环芳烃 (PAHs) 降解的强化作用和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根际箱分离4个连续的隔间, 其距离分别为0~2 mm、2~4 mm、4~6 mm隔间(根际)和>6 mm隔间(非根际), 分别于0、10、20、30、40和50 d测定不同根际距离的Phe残留浓度、沉积物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和细菌群落结构, 并采用冗余分析 (RDA) 探明Phe残留浓度与环境因子及细菌群落结构的相关性。【结果】靠近根际表面的沉积物 (0~2 mm隔间) Phe降解效率最高 (74.73%)。在培养50 d后, 对比不同隔间的理化性质变化, 与第0 d相比, 0~2 mm隔间变化最明显, pH降低3.84%, 有机质含量提高16.14%; >6 mm隔间腐殖质含量升高12.56%。在Phe降解过程中, 沉积物pH和腐殖质含量随着红树林根际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有机质含量随着根际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培养50 d后, 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和微生物呼吸强度(SMR)在0~2 mm隔间均最高, 分别为216.45 mg/kg、68.20 mg/kg和147.35 mg/ (kg·h), 且均随着根际距离增加而降低。培养结束后, 在0~2 mm、2~4 mm和4~6 mm隔间优势细菌属中,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相对丰度随根际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脂环酸芽孢杆菌属(Alicyclobacillus)的相对丰度则随根际距离的增加而增加。RDA结果表明, Phe残留浓度主要受降解功能微生物及环境因子影响, 与脂环酸芽孢杆菌属、盐硫杆菌属(Halothiobacillus)、硫单胞菌属(Thiomonas)、短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及有机质呈负相关。【结论】红树林根际效应可通过影响根际区沉积物的理化性质, 从而改变细菌群落结构和微生物活性, 以强化Phe降解, 对消除海岸带生态系统中PAHs污染具有积极影响。
不同施肥方式对再生稻田氨挥发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万雪薇, 丁紫娟, 聂江文, 朱波, 刘章勇, 蒋梦蝶
2023, 54(12): 3550-3560. doi: 10.3969/j.issn.2095-1191.2023.12.009
摘要:
【目的】探究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配施及控释尿素一次性深施技术对再生稻田氨挥发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再生稻田增产减排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指导。【方法】以水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和甬优4949为试验材料,设不施氮对照(CK)、常规分次施普通尿素(FFP)、普通尿素组配控释尿素一基一追(CRU+U)和一次性根区10 cm深施控释尿素(CRUR)4个处理。测定不同施肥处理下再生稻田氨挥发变化趋势、两季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结果】与FFP处理相比,CRUR和CRU+U处理降低了再生稻生育期内的氨挥发通量,CRUR处理氨挥发损失量和氨挥发损失率分别显著降低77.01%~78.10%和92.17%~95.35%(P<0.05,下同),CRU+U处理的氨挥发损失量和氨挥发损失率分别显著降低53.60%~55.75%和65.45%~66.72%;甬优4949和丰两优香1号的平均氨挥发损失量无显著差异(P>0.05)。与FFP处理相比,CRUR和CRU+U处理显著降低了田面水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浓度;与FFP处理相比,CRUR处理再生稻头季产量、再生季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增加30.00%~30.38%、12.10%~20.28%和84.31%~87.37%,CRU+U处理再生稻头季产量、再生季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增加10.00%~16.46%、10.60%~18.84%和35.14%~36.13%;甬优4949的头季和再生季的平均产量分别比丰两优香1号高12.50%和13.1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再生稻氨挥发通量与田面水的NH4+-N浓度极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与常规分次施普通尿素相比,普通尿素组配控释尿素一基一追和一次性根区10 cm深施控释尿素均能显著降低稻田氨挥发损失,增加再生稻两季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且根区一次性深施控释尿素的增产减排效果优于普通尿素组配控释尿素一基一追施肥处理。
黄淮麦区南片小麦抗茎倒种质筛选及相关特性分析
张煜, 任伟, 韩留鹏, 李正玲, 赵明忠, 齐学礼
2023, 54(12): 3561-3570. doi: 10.3969/j.issn.2095-1191.2023.12.010
摘要:
【目的】筛选茎秆抗折力强、综合农艺性状好的抗茎倒小麦种质材料,为黄淮麦区南片抗茎倒小麦品种选育提供亲本材料;比较强弱茎秆抗折力材料的主要形态特性,为抗茎倒小麦品种相关基因挖掘和调控机制解析确定研究指标。【方法】收集黄淮麦区南片主要小麦育种单位的优异种质资源,按照株高介于0.60~0.90 m、开花期和成熟期与本麦区主推品种郑麦1860相差≤2 d的标准,从中选取406份小麦种质资源作为试验材料。在开花期和花后30 d利用茎秆强度测定仪对试验材料的茎秆抗折力进行测定,调查试验材料田间倒伏情况,在灌浆期和成熟期调查各材料的株高、穗长、产量三要素等主要农艺性状;并制作茎秆横截面切片,测定强、弱茎秆抗折力种质材料基部第2节间的直径、厚度等形态结构指标。【结果】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茎秆抗折力在种质间、年份间及种质与年份的互作上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下同)。试验材料开花期的茎秆抗折力平均为10.730 N,变幅为2.178~23.539 N,介于10~15 N的材料最多,占50.99%;花后30 d的茎秆抗折力平均为5.454 N,变幅为1.313~18.130 N,介于5~10 N的材料最多,占51.72%。在开花期和花后30 d分别鉴定到34和15份茎秆抗折力较强的种质材料,综合分析这些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筛选到20份茎秆抗折力较强且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种质,其中平麦189、濮麦1128、郑麦1860等3份材料表现最突出。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茎秆壁厚度、大维管束数量和薄壁组织细胞层数与茎秆抗折力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节间长度和小维管束数量与茎秆抗折力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茎秆抗折力是反映小麦抗茎倒能力的重要指标,平麦189、濮麦1128、郑麦1860等3份材料可作为重点亲本用于抗茎倒小麦品种的选育。在黄淮麦区南片小麦种质中,茎秆壁厚度、大维管束数量和薄壁组织细胞层数是影响茎秆抗折力的主要形态特征,这些性状可作为小麦抗茎倒基因挖掘和机制解析的研究指标。
植物保护·农业气象
基于BioMod2组合模型下草地贪夜蛾在云南省的适宜生境分布变化研究
袁煜林, 吕建平, 潘嫦艳, 廖周洋, 侯墨林, 邓忠坚, 张媛
2023, 54(12): 3571-3580. doi: 10.3969/j.issn.2095-1191.2023.12.011
摘要: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地贪夜蛾在云南省的生境分布变化, 旨在为农业部门开展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和监测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系统收集草地贪夜蛾在云南省的分布点, 并结合野外调查数据, 利用BioMod2组合模型和ArcGIS 10.7, 模拟草地贪夜蛾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潜在生境分布变化。【结果】将9种物种分布模型进行组合, 得到组合模型AUC、TSS和Kappa均值分别为0.994、0.980和0.943, 其中, 广义线性模型 (GBM)、广义增强模型(GLM)、随机森林(RF)和人工神经元网络(ANN)是预测草地贪夜蛾生境分布的最优模型, 表现最差的模型是表面分布区分室模型 (SRE), 未能通过模型精度检验。影响草地贪夜蛾分布的4个重要环境变量因子为坡度、海拔、年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当前时期草地贪夜蛾在云南省的适生生境面积为32.94万km2, 占云南省总面积的83.61%。在未来气候模拟条件下, 适生区面积扩张, 尤其是低适生区和高适生区面积明显扩张, 扩张均值分别为27.84%和12.80%;非适生区和中适生区面积减少, 下降均值分别为19.69%和32.92%。【结论】基于气候变化大背景下的预测结果显示,草地贪夜蛾在云南省的适生区面积明显扩张, 非适生区面积收缩, 适生区有向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扩散的趋势, 气候变化导致虫害的风险增大, 应密切监控虫灾严重区域及新发地的虫情发展。
三氟苯嘧啶对灰飞虱及其解毒代谢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丁文娟, 杜若诗, 李召阁, 刘冬梅, 刘畅, 薛燕楠, 曹俊丽, 夏晓明
2023, 54(12): 3581-3590. doi: 10.3969/j.issn.2095-1191.2023.12.012
摘要:
【目的】明确山东省不同地区灰飞虱种群对新型介离子类杀虫剂三氟苯嘧啶的敏感性,探讨亚致死剂量三氟苯嘧啶对灰飞虱保护酶和代谢酶活性的影响,为田间科学合理应用三氟苯嘧啶防治灰飞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采用稻苗浸渍法和点滴法测定三氟苯嘧啶对山东省6个灰飞虱种群[鱼台(水稻)种群、鱼台(小麦)种群、济阳种群、岱岳种群、莱芜种群和长清种群]3龄若虫和成虫的室内活性,并比较亚致死剂量(LC10和LC30)三氟苯嘧啶处理对灰飞虱3龄若虫3种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和3种解毒代谢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羧酸酯酶(CarE)和细胞色素P450酶(P450)]活性的影响。【结果】稻苗浸渍法测定结果显示,三氟苯嘧啶对灰飞虱3龄若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0.776~1.644 mg/L,对成虫的LC50为0.752~1.076 mg/L。点滴法测定结果显示,三氟苯嘧啶对灰飞虱3龄若虫的致死中量(LD50)为3.487×10-4~7.441×10-4µg/头,对成虫的LD50为1.947×10-4~4.196×10-4µg/头。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三氟苯嘧啶LC10和LC30 2个亚致死剂量处理72 h后,灰飞虱体内SOD、POD、GSTs和P450活性明显升高,但CarE活性显著降低(P<0.05,下同),且呈明显的剂量效应;三氟苯嘧啶低剂量处理(LC10)能显著诱导CAT活性升高,高浓度处理(LC30)能抑制CAT活性。【结论】三氟苯嘧啶对灰飞虱具有较好的触杀和胃毒活性,山东省不同地区灰飞虱种群对三氟苯嘧啶的敏感性较高。灰飞虱可通过提高POD、SOD、GSTs和P450活性来抵抗或减轻三氟苯嘧啶的毒害。
长梗喉毛花中3种化合物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分析及其对4种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程林, 李卫, 刘逸婷, 刘真, 陈永对, 李干鹏
2023, 54(12): 3591-3598. doi: 10.3969/j.issn.2095-1191.2023.12.013
摘要:
【目的】评价从长梗喉毛花[Comastoma pedunlulatum (Royle ex D. Don) Holub]中分离得到的3种化合物的抗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活性及其对烟草4种防御酶活性的影响,为研发有效防治TMV的植物源农药提供先导化合物和理论依据。【方法】以心叶烟为试验材料,设化合物处理(当药黄素、高杯喉毛花内酯A和异荭草素)、空白对照(CK)和药剂对照(8%宁南霉素)处理,采用半叶枯斑法测定化合物对TMV侵染的预防保护和钝化作用;以普通烟草栽培品种K326为试验材料,设对照[空白对照(CK)和接种对照(CK+TMV)]、宁南霉素[药剂对照(PC)]、当药黄素、高杯喉毛花内酯A和异荭草素处理,利用防御酶检测试剂盒测定各处理烟草叶片中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果】先施用被试物后接种TMV,当药黄素、高杯喉毛花内酯A和异荭草素在100μg/mL时均减少TMV在心叶烟上的枯斑数目,对TMV的抑制率分别为50.05%、57.55%和61.73%,对TMV侵染均具有一定的预防保护作用,对照药剂宁南霉素对TMV的抑制率为47.75%;TMV与被试物溶液混合接种心叶烟时,当药黄素和高杯喉毛花内酯A对TMV的抑制率分别为51.65%和45.66%,对TMV侵染有较好的钝化作用。分别施用当药黄素、高杯喉毛花内酯A和异荭草素后,烟草叶片防御酶PPO活性分别在处理后24、12和24 h达最大值;PAL活性均在处理后72 h达最大值;POD活性分别在处理后24、48和72 h达最大值。PPO、PAL和POD活性在最大值时与CK均呈显著差异(P<0.05),而SOD活性在最大值时与CK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分离自长梗喉毛花的3种化合物当药黄素、高杯喉毛花内酯A和异荭草素使用浓度为100μg/mL时对TMV均有较好的预防保护活性,具有作为抗TMV植物源农药或先导化合物的潜力。
马铃薯块茎蛾取食胁迫对马铃薯根际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
李俊逸, 刘福翠, 矣晓翠, 姚遥, 祝春月, 刘一依, 周鑫, 徐屈楠茜, 陈斌, 肖关丽
2023, 54(12): 3599-3609. doi: 10.3969/j.issn.2095-1191.2023.12.014
摘要:
【目的】探究马铃薯块茎蛾取食胁迫对马铃薯根际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系统解析植物—害虫—根际微生物互作效应,为筛选和利用马铃薯根际有益微生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室内以盆栽马铃薯品种合作88为试验材料,对马铃薯苗期、块茎形成期、淀粉积累期和成熟期4个生育期根际细菌组成结构及多样性进行分析,同时于马铃薯苗期第5枝侧枝伸长时接种马铃薯块茎蛾3龄幼虫取食胁迫处理,以不接虫为对照处理与对照分别于12、24、36和48 h时采集根际土壤,通过Mothur对4个生育期及苗期不同取食胁迫时间和对照的马铃薯根际细菌群落进行α多样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使用MEGA7.0基于细菌16S r RNA序列相似性对丰度排名前20的菌株进行序列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利用PICRUSt1对根际细菌16S rRNA进行功能预测。【结果】马铃薯成熟期根际细菌物种ACE和Chao1指数显著高于其他3个时期(P<0.05,下同)。马铃薯块茎蛾取食胁迫后,马铃薯根际细菌群落主要优势菌门排序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厚壁菌门,其中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在胁迫12、24、36和48 h时分别增加7.91%、26.54%、21.56%和2.97%,取食胁迫增加了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在属水平上,取食胁迫后,马铃薯根际细菌节杆菌属相对丰度在胁迫后12、24、36和48 h时较CK分别增加137.39%、113.58%、93.12%和61.87%,取食胁迫增加了鞘氨醇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了norank_f_norank_0_Vicinamibacterales和norank_f_Vicinamibacteraceae的相对丰度。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根际细菌微生物对照组和处理组明显分离;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相对丰度前20的菌株隶属于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厚壁菌门、酸杆菌门和芽单胞菌门;COG注释的功能分类有24个,其中氨基酸转运和代谢功能最为富集。【结论】马铃薯块茎蛾取食胁迫引起马铃薯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及相对丰度发生变化,其中放线菌门及节杆菌属细菌相对丰度变化最显著
耶气步甲对斜纹夜蛾的捕食功能及其扩散能力研究
王玉雪, 张浩然, 夏鹏亮, 楚龙燕, 李建平, 郑慧彬, 郑玉铃, 张建民, 于永浩
2023, 54(12): 3610-3618. doi: 10.3969/j.issn.2095-1191.2023.12.015
摘要:
【目的】明确耶气步甲(Pheropsophus jessoensis)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的捕食潜能,为田间利用耶气步甲防控斜纹夜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于直径15.0 cm、高2.0 cm的玻璃培养皿中放置饥饿24 h的耶气步甲成虫及不同密度梯度的4~7龄斜纹夜蛾幼虫和蛹,统计耶气步甲的捕食量,并通过SPSS 26.0、GraphPad Prism 8.0和DPS 5.0等进行生物学统计分析,明确耶气步甲对斜纹夜蛾幼虫和蛹的捕食功能反应及搜寻效应;统计不同密度耶气步甲成虫对不同密度4~7龄斜纹夜蛾幼虫和蛹的捕食量,明确耶气步甲成虫种内干扰对其捕食率的影响;测定耶气步甲成虫在不同环境下的爬行速度,明确耶气步甲的扩散能力。【结果】耶气步甲成虫对斜纹夜蛾4~7龄幼虫和蛹的捕食模型均符合Holling II圆盘模型,对斜纹夜蛾4~7龄幼虫和蛹的日平均捕食量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但捕食量增速递减,其中,对4、5、6、7龄幼虫及蛹的最大日均捕食量分别为50.6、17.4、6.6、2.2和1.8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2.079、1.354、1.279、1.619和1.504,处理时间分别为0.013、0.032、0.098、0.383和0.468 d。耶气步甲成虫对斜纹夜蛾4~7龄幼虫和蛹的搜寻效应与猎物密度呈负相关,随着猎物自身密度的增加搜索效应降低,搜寻效应值最高时基本趋近于1.0。耶气步甲成虫分摊竞争强度随着其自身密度对数值的增加呈线性增加,其中对斜纹夜蛾幼虫蛹期的干扰效应最强,分摊竞争强度最高达0.5000,对斜纹夜蛾幼虫期的干扰强度随着龄期的增大而减小。耶气步甲成虫在不同环境中的爬行速度随着环境条件复杂度的增大显著降低(P<0.05,下同),在水平纸面和土面的爬行速度均显著大于水平地表和垂直土面,在水平纸面的平均最大爬行速度达10.5 cm/s。【结论】耶气步甲可捕食斜纹夜蛾的高龄幼虫和蛹,扩散能力相对较强,具有较大的规模化防控斜纹夜蛾潜力。
芒果蒂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其室内防治药剂筛选
滕虎亮, 欧阳浩, 龚凤鲜, 黎耀鸿, 樊瑞冬, 冯泽锐, 刘增亮, 胡小京, 宋理洪, 陈孝玉龙
2023, 54(12): 3619-3629. doi: 10.3969/j.issn.2095-1191.2023.12.016
摘要:
【目的】明确广西百色市乐业县芒果蒂腐病的病原菌种类, 并探究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抑制效果, 以期为芒果蒂腐病的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自广西百色市乐业县幼平乡百安村芒果种植区具有蒂腐病典型症状的芒果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纯化, 利用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 结合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及ITS、β-tubulinEF-1α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种类。选取21种常用杀菌剂对病原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通过传统真菌形态学、生物学分类鉴定及ITS、β-tubulinEF-1α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引起芒果蒂腐病的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 (Botryosphaeria dothidea)。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测定结果显示, 50%多菌灵、400 g/L氟硅唑、40%菌核净、250 g/L吡唑醚菌酯、430 g/L戊唑醇和450 g/L咪鲜胺的抑菌效果较好, 其次是5%香芹酚、80%代森锰锌、20%春雷霉素和1%苯醚甲环唑, 23.40%双炔酰菌胺、350 g/L精·甲霜灵和30%氟吗啉的抑菌效果最差。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 供试21种杀菌剂中对病原菌抑制效果较好的是50%多菌灵、250 g/L吡唑醚菌酯和400 g/L氟硅唑, 三者的抑制中浓度(EC50)均小于0.1000 mg/L, 其次是430 g/L戊唑醇、450 g/L咪鲜胺、10%苯醚甲环唑、40%菌核净和240 g/L噻呋酰胺, EC50介于0.1000~1.0000 mg/L, 抑菌效果较差的是23.4%双炔酰菌胺、350 g/L精·甲霜灵、8%宁南霉素和30%氟吗啉, EC50均高于100.0000 mg/L。【结论】引起广西百色市乐业县芒果蒂腐病的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50%多菌灵、250 g/L吡唑醚菌酯和400 g/L氟硅唑对葡萄座腔菌的抑制效果最好, 可作为进一步田间试验的首选药剂; 430 g/L戊唑醇、450 g/L咪鲜胺、10%苯醚甲环唑、40%菌核净和240 g/L噻呋酰胺可作为备选药剂;8%宁南霉素、350 g/L精·甲霜灵、23.4%双炔酰菌胺和30%氟吗啉的抑菌效果较差, 不推荐作为后续试验及防治工作使用药剂。
园艺·园林·林业
基于韭菜种质资源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张舒楠, 肖凯, 杨忠, 周亚茹, 李建勇, 吴雪霞, 戴绍军
2023, 54(12): 3630-3640. doi: 10.3969/j.issn.2095-1191.2023.12.017
摘要:
【目的】对韭菜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韭菜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创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我国各地搜集韭菜种质资源73份,调查分析11个数量性状、4个质量性状和4个品质性状,并对上述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及聚类分析。【结果】73份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背景较为丰富。其中,叶片厚度和叶片叶绿素含量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在所有性状中最高;4个品质性状中H’最高的为可溶性蛋白含量,纤维素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韭菜的株高与单株重量、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和假茎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株高、单株重量及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厚度和光泽度等农艺性状对韭菜品质性状有较大影响。产量与农艺性状间的典型相关系数为0.763,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叶片长度、单株叶片数和假茎粗度对韭菜产量具有重要作用。主成分分析发现第一因子主分量是叶片长度。遗传差异分析可将73份韭菜种质分为6个类群,其中第Ⅳ类群单株重量较重,叶片长度较长,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可作为丰产型育种材料;第Ⅴ类群株高较高,植株夹角较小,光泽度较高,可用来选育直立型韭菜品种。【结论】73份韭菜资源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具有丰富的变异,可综合其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种质资源利用和创新。
海南中部丘陵区3种人工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韦建杏, 陈海辉, 农寿千, 田乐宇, 郑伟
2023, 54(12): 3641-3649. doi: 10.3969/j.issn.2095-1191.2023.12.018
摘要:
【目的】探究海南中部丘陵区人工林林下植被和土壤养分的特征, 分析影响该地区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的主要土壤养分因子, 为海南中部丘陵区和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海南省枫木实验林场广泛分布的3种人工林 (马占相思林、桉树林、橡胶林) 为研究对象, 基于林下植物调查和土壤养分测定, 对比分析不同林分间林下植被物种组成、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 通过RDA排序揭示影响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土壤养分因子。【结果】 3种人工林林下植被茂盛, 桉树林林下植物种数 (68种) 最多, 其次是马占相思林 (60种), 橡胶林 (58种) 最少。各人工林灌木层的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以马占相思林最高, 且显著大于桉树林和橡胶林 (P<0.05, 下同); Simpson指数以马占相思林最高, 且显著大于橡胶林, 桉树林与其他2种林分差异不显著 (P>0.05, 下同); 而Pielou指数在不同林分间无显著差异; 桉树林与橡胶林间的草本层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无显著差异, 且均显著高于马占相思林。3种人工林土壤pH 4.58~4.75, 均呈酸性; 3种林分间土壤养分含量除全氮和速效磷, 其余均存在显著差异, 桉树林的土壤有机质、全磷、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最高, 马占相思林的土壤全钾含量最高, 橡胶林的土壤全氮和速效磷含量最高。RDA分析结果显示, 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对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的解释度分别为56.2%和22.2%, 且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 是影响该区域人工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主要土壤因子。【结论】海南中部丘陵区人工林林下植物种类丰富, 3种人工林林下植物组成、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养分存在显著差异, 有机质和全氮是影响该地区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土壤养分驱动因子, 在经营和管理中应注重有机肥和氮肥的施加。
4个新选叶用芥菜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张双照
2023, 54(12): 3650-3656. doi: 10.3969/j.issn.2095-1191.2023.12.019
摘要:
【目的】研究叶用芥菜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 为加快叶用芥菜新选不育系应用及强优势杂交组合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4个叶用芥菜不育系稳定株系美宽A、台宽A、大芥A和明长A为母本, 3个宽柄芥自交系V0331、V0332和V0333为父本, 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12个杂交组合, 对其11个农艺性状进行配合力方差分析, 并估算基因型方差贡献率和遗传率。【结果】芥菜杂交组合间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 不育系和自交系11个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均达显著 (P<0.05) 或极显著 (P<0.01, 下同) 水平, 除株幅外其他性状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通过对配合力相对效应值的分析, 筛选出不育系台宽A、明长A和自交系V0331为优秀亲本; 推选出3个优势的组合美宽A×V0333、明长A×V0333和台宽A×V0331。父本均为宽柄芥类型的情况下, 芥菜杂交组合的株高、株幅、叶长、叶柄长、叶柄宽、中肋宽和叶片数7个性状的表型主要取决于芥菜不育系的遗传; 叶宽、叶柄厚、中肋厚和单株产量4个性状则主要受父本自交系的影响。11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广义遗传率均达70.00%以上; 叶柄长、中肋宽、叶长、叶片数、叶柄宽、单株产量、中肋厚、株幅和叶柄厚9个性状的狭义遗传率均大于55.00%, 加性遗传效应大, 育种上可在低世代进行选择; 株高和叶宽的狭义遗传率分别为27.41%和35.74%, 受环境和双亲互作影响大, 育种上适宜在高世代选择。【结论】台宽A和明长A是较理想的不育系亲本, 可扩大组合配制加以利用; 组合美宽A×V0333、明长A×V0333和台宽A×V0331为优势组合, 具有良好的利用价值, 建议进一步进行区域试验。
南丰蜜橘不同品种(系)果实化渣性比较
汤雨晴, 刘心澄, 杨惠栋, 徐超, 王四斌, 胡钟东
2023, 54(12): 3657-3664. doi: 10.3969/j.issn.2095-1191.2023.12.020
摘要:
【目的】比较南丰蜜橘不同品种 (系) 化渣性差异, 筛选化渣性好的品种 (系), 为南丰蜜橘果实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SS-14、SS-28、SS-2、SS-7、早熟一号、杨小2-6、97-1、红广和蜜广9个南丰蜜橘品种(系)为试验材料, 进行感官评价, 测定囊衣厚度、质构指标(最大剪切力、剪切功、硬度、弹性、胶黏性和咀嚼性)及细胞壁结构物质(果胶、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 含量, 并开展相关分析, 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南丰蜜橘化渣性优劣。 【结果】9个南丰蜜橘品种 (系) 感官评价结果分为3个等级: 化渣 ( Ⅰ)、中等化渣 (Ⅱ) 和不化渣 (Ⅲ), 其中红广和蜜广化渣性最好, 化渣等级为Ⅰ; SS-28、SS-2、早熟一号和杨小2-6化渣性次之, 化渣等级为Ⅱ; SS-14、SS-7和97-1化渣性最差, 化渣等级为Ⅲ。红广和蜜广的囊衣最薄, SS-7和SS-14的囊衣最厚, 为红广和蜜广的1.68倍。蜜广和红广的最大剪切力明显低于其他7个南丰蜜橘品种 (系), 蜜广的硬度、弹性、胶黏性和咀嚼性在9个品种 (系) 中均最大。细胞壁结构物质中,水溶性果胶含量最高的是SS-7 (13.23 mg/g), 最低的是蜜广 (4.67 mg/g); 纤维素含量最高的是SS-14 (67.71 mg/g), 蜜广和红广的纤维素含量较低; 木质素含量最高的是SS-7 (15.96 mg/g), 含量最低的是蜜广 (8.12 mg/g)。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囊衣厚度和最大剪切力与化渣等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P<0.01)(化渣等级越大, 化渣性越差); 剪切功、水溶性果胶含量、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含量与化渣等级均呈显著正相关 (P<0.05, 下同); 弹性与化渣等级呈显著负相关。等权法和加权法模糊综合评判结果均显示蜜广化渣性最好, 小果系南丰蜜橘SS-14化渣性最差。【结论】囊衣厚度和囊瓣最大剪切力可作为评判南丰蜜橘果实化渣性的重要指标。9个南丰蜜橘品种 (系) 中, 蜜广为最化渣品种, 小果系南丰蜜橘SS-14为最不化渣品系。
畜牧·兽医·水产·蚕桑
黔北麻羊SIRT1基因睾丸组织表达及其过表达对间质细胞发育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陈家靖, 陈祥, 张远, 骆金红, 嵇桃桃, 唐文, 付开斌
2023, 54(12): 3665-3673. doi: 10.3969/j.issn.2095-1191.2023.12.021
摘要:
【目的】分析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在黔北麻羊不同月龄睾丸组织与12月龄性腺轴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对睾丸间质细胞发育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探明SIRT1基因调控睾丸间质细胞生长发育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1、3、6、9和12月龄健康的黔北麻羊公羊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月龄睾丸组织及12月龄性腺轴组织(下丘脑、垂体、睾丸和附睾)中SIRT1的表达量;将过表达载体pEGFP-N3-SIRT1和空载体pEGFP-N3转染至山羊睾丸间质细胞,运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划痕试验检测细胞迁移效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增殖、发育及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SIRT1基因在3、6、9和12月龄睾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1月龄(P<0.05,下同),以12月龄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性腺轴上,睾丸组织中SIRT1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下丘脑、垂体和附睾。CCK-8法结果显示,过表达SIRT1基因在12 h后极显著促进睾丸间质细胞的增殖(P<0.01);划痕试验发现,过表达SIRT1基因组在9和18 h的细胞迁移率均显著高于空载体组;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过表达SIRT1基因可显著促进睾丸发育相关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基因(IGF2)],细胞增殖相关基因[增殖细胞核抗原基因(PCNA)]和抗氧化相关基因[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基因(GPx1)和血红素加氧酶1基因(HO-1)]的表达,对抗氧化相关基因[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基因(Nrf2)]的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SIRT1基因在黔北麻羊不同月龄的睾丸组织中均有表达。成功将过表达SIRT1基因表达在睾丸间质细胞,且可能通过提高黔北麻羊睾丸间质细胞中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细胞增殖和发育,并提高其抗氧化能力,进而直接或间接影响睾丸间质细胞的生理功能。
miR-2366靶向DCT基因调控香猪黑色素细胞黑色素生成的分子机制研究
毕欢, 袁巍, 张雨丹, 陈伟
2023, 54(12): 3674-3682. doi: 10.3969/j.issn.2095-1191.2023.12.022
摘要:
【目的】明确miR-2366通过靶向作用多巴色素异构酶基因(DCT)对黑色素细胞中黑色素生成的影响,为解析剑白香猪“两头乌”毛色的形成机制打下理论基础。【方法】以剑白香猪为研究对象,通过酶解法测定不同毛色皮肤组织总黑色素提取率,利用碱溶法测定不同颜色毛发中不同种类黑色素的含量,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2366和DCTTYRTYRP1基因在不同毛色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根据miR-2366与DCT基因的靶向关系,人工合成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pmirGL0-DCT-3'-UTR-wt和pmirGL0-DCT-3'-UTR-mut)及miRNA-2366过表达载体mimic、抑制载体inhibitor和阴性对照NC,分别转染剑白香猪黑素细胞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ting检测DCTTYRTYRP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并以碱溶法检测转染黑色素细胞中的总黑色素含量。【结果】在剑白香猪黑色皮肤组织中,总黑色素提取率极显著高于白色皮肤组织(P<0.01,下同);在黑色毛发中,总黑色素、棕黑色素和真黑色素含量也极显著高于白色毛发;在黑色皮肤组织中,miR-2366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低于白色皮肤组织,而DCTTYRTYRP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白色皮肤组织。在转染试验中,miR-2366mimic能极显著下调DCTTYRTYRP1基因表达,显著降低DCTTYRTYRP1蛋白表达(P<0.05);导致黑色素细胞中黑色素含量极显著降低36.0%;而miR-2366 inhibitor极显著上调DCTTYRTYRP1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促使黑色素细胞中黑色素含量极显著升高20.0%。【结论】miR-2366通过靶向负调控DCT基因表达而调节黑色素细胞中的黑色素含量,进而调控剑白香猪毛色的形成,提示miR-2366对黑色素的生成具有调控作用。
鸡OATP1B3互作蛋白筛选及其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分析
陈友波, 叶涛, 余欢, 石钰仕, 赵德鹏, 龙霞, 谭启松, 李辉
2023, 54(12): 3683-3696. doi: 10.3969/j.issn.2095-1191.2023.12.023
摘要:
【目的】筛选鉴定鸡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B3(OATP1B3)的互作蛋白,并探究其对鸡蛋绿壳颜色形成的影响,为提高绿壳蛋鸡群体选育准确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真核表达载体p EGFP-SLCO1B3和空载体pEGFP-C1分别转染绿壳型赤水乌骨母鸡蛋壳腺上皮细胞,通过免疫共沉淀(Co-IP)结合液相色谱与串联质谱联用技术(LC-MS/MS)筛选鸡OATP1B3互作蛋白,经GO功能注释分析、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及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鉴定出与鸡蛋绿壳性状形成相关的OATP1B3互作蛋白。同时,通过构建SLCO1B3基因沉默及过表达载体分别转染蛋壳腺上皮细胞,检测SLCO1B3基因过表达或沉默时部分OATP1B3互作蛋白基因(FXR1CTTNRPL12RPS17)在蛋壳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根据鸡蛋壳颜色分为白壳、浅绿和深绿3种类型,分析蛋壳颜色△a*值与FXR1CTTNRPL12RPS17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共筛选鉴定出37个与鸡OATP1B3相互作用的蛋白,其中FXR1、CTTN、RPL12和RPS17与鸡蛋的绿壳性状有密切关系。SLCO1B3基因过表达能极显著下调蛋壳腺上皮细胞内FXR1基因的表达(P<0.01,下同),显著上调RPL12基因表达(P<0.05,下同),极显著上调RPS17基因表达;当SLCO1B3基因沉默后,蛋壳腺上皮细胞内FXR1CTTN基因的表达极显著上调,而RPL12基因的表达显著下调。白壳类型赤水乌骨母鸡下丘脑中的FXR1基因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绿壳类型赤水乌骨母鸡,肝脏中的RPL12RPS17基因相对表达量极显著或显著高于绿壳类型赤水乌骨母鸡;此外,FXR1基因在下丘脑中的相对表达量与蛋壳颜色△a*值极显著正相关,RPL12基因在蛋壳腺和肝脏中的相对表达量与蛋壳颜色△a*值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筛选鉴定出的37个鸡OATP1B3互作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具有蛋白结合能力及结构分子活性,主要参与细胞过程、生物调节和能量代谢。在鸡壳腺上皮细胞内SLCO1B3基因与FXR1CTTNRPL12RPS17基因间存在调控关系,其中,FXR1RPL12基因在鸡蛋绿壳性状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归芪益母复方制剂对产后奶牛血液氧化脂质的调节作用
毛永霞, 王菲菲, 孔维怡, 岳康, 王瑞玲, 刘欣, 丁辉, 郭延生
2023, 54(12): 3697-3707. doi: 10.3969/j.issn.2095-1191.2023.12.024
摘要:
【目的】探究归芪益母复方制剂对产后奶牛血液氧化脂质的调节作用,以期进一步明确归芪益母复方制剂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机制,为归芪益母复方制剂在产后奶牛保健与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体况相近、2~3胎次的健康待产荷斯坦奶牛15头,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n=7)和试验组(n=8),试验组奶牛产后灌服归芪益母复方制剂500 mL/头,连续灌服6 d,对照组奶牛每日灌服等体积饮用水。产后7 d晨饲前于尾静脉采集血液,制备血浆样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定量检测2组奶牛血浆中氧化脂质含量,分析2组奶牛血浆氧化脂质代谢轮廓的变化规律,筛选产后奶牛血液中的差异氧化脂质并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2组奶牛血浆中共鉴定出44种氧化脂质,其中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物18个、亚麻酸及其衍生物12个、二十碳五烯酸及其衍生物9个、二十二碳六烯酸及其衍生物4个、二十二碳五烯酸及其衍生物1个。产后7 d,试验组奶牛血浆中8种氧化脂质代谢轮廓较对照组发生显著变化(P<0.05,下同),其中5种脂质分子显著上调(VIP≥1,FC≥2),包括12-HETE、11-HETE、15-HETE、5-HETE和15-oxoETE;3种脂质分子显著下调(VIP≥1,FC≤0.5),包括20-HETE、8,9-EET和TXB2。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脂质分子主要富集在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TRP通道的炎症介质调节通路和PPAR信号通路。【结论】归芪益母复方制剂主要通过花生四烯酸代谢、TRP通道的炎症介质调节和PPAR信号通路来调节产后奶牛脂质代谢,从而发挥抗炎和抗氧化作用。
牦牛MPC1MPC2基因克隆及其组织表达特征分析
姜辉, 黄慈, 钟金城, 鲜莉莉, 信金伟, 王吉坤
2023, 54(12): 3708-3718. doi: 10.3969/j.issn.2095-1191.2023.12.025
摘要:
【目的】明确牦牛线粒体丙酮酸载体编码基因(MPC1MPC2)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组织表达特征,为揭示MPC基因在牦牛适应高原环境和能量代谢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麦洼牦牛为研究对象,PCR扩增牦牛MPC1MPC2基因编码区(CDS)序列,利用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预测其蛋白结构及理化性质,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PC1MPC2基因在不同年龄(0.5、1.5和2.5岁)牦牛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牦牛MPC1基因CDS序列长330 bp,共编码109个氨基酸残基;MPC2基因CDS序列长384 bp,共编码127个氨基酸残基。基于MPC1MPC2基因CDS序列相似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牦牛分别与黄牛和水牛的亲缘关系最近,与绵羊的亲缘关系最远。牦牛MPC1MPC2蛋白均为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丙氨酸和亮氨酸含量较高,有跨膜结构但无信号肽,均存在1个MPC结构域;其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分别占57.80%和55.12%),三级结构模型为5xpd.1.A。MPC1MPC2基因在2.5、1.5和0.5岁牦牛心脏中的相对表达量均最高,其次是肾脏和肝脏,而在脾脏中的相对表达量最低;MPC1MPC2基因在不同年龄段牦牛各组织中的表达趋势不一致,可能与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及二者在牦牛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发挥的作用不同有关。【结论】MPC1MPC2基因在反刍动物间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其表达存在组织特异性和时序性,尤其在心脏中高表达,且编码蛋白中富含丙氨酸和亮氨酸,说明MPC1MPC2基因在牦牛改善肉品质及适应高原环境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二者在牦牛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发挥的作用有所差异。
转牛LDHA基因酿酒酵母构建及产乳酸能力分析
左梦娜, 何佳宁, 尹千禧, 王凤梅, 马利兵
2023, 54(12): 3719-3726. doi: 10.3969/j.issn.2095-1191.2023.12.026
摘要:
【目的】探究转牛乳酸脱氢酶A基因(LDHA)酿酒酵母发酵制备食品级乳酸的可行性,为采用转基因商业酿酒酵母规模化制备乳酸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从NCBI网站检索牛LDHA基因编码序列,并将编码序列中的同义密码子替换为酿酒酵母偏好密码子,经人工合成后导入酿酒酵母表达载体pAUR123,再将重组表达载体p AUR123-LDHA导入商业化酿酒酵母EC1118株,采用Aureobasidin A筛选转基因酿酒酵母。将转基因及非转基因酿酒酵母EC1118株分别接种于含200 g/L葡萄糖的YPD液体培养基中连续培养5 d,期间检测2组酿酒酵母的LDHA活性及其发酵产乳酸能力,以评估转牛LDHA基因酿酒酵母发酵制备乳酸的可行性。【结果】牛LDHA基因编码序列长1170 bp,共编码389个氨基酸残基;以酿酒酵母偏好密码子替换牛LDHA基因编码序列中的同义密码子,其替换率高达58.35%。牛LDHA在酿酒酵母中的预计半衰期>20 h,其二级结构富含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替换后的牛LDHA基因编码序列由表达载体pAUR123携带导入酿酒酵母中,经Aureobasidin A筛选获得1株转基因酿酒酵母菌株,命名为EC1118-LDHA。转基因酿酒酵母EC1118-LDHA株以200 g/L葡萄糖为碳源,发酵24 h后的LDHA活性达4.7±1.2 mU/mg,发酵2~3 d后约制备出30 g/L乳酸,同时产生约70 g/L乙醇,乳酸产出率约为0.15 g/g葡萄糖。【结论】将替换酿酒酵母偏好密码子后的牛LDHA基因编码序列导入酿酒酵母中能成功构建转牛LDHA基因酿酒酵母,牛LDHA基因的导入不会影响商业化酿酒酵母的发酵能力,且赋予了酿酒酵母以200 g/L葡萄糖为碳源约制备出30 g/L乳酸的能力。因此,采用转牛LDHA基因酿酒酵母制备食品级乳酸完全可行。
珠江口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
裴精花, 陈清华, 范金金, 刘伟杰, 郭照良, 隋昊志
2023, 54(12): 3727-3738. doi: 10.3969/j.issn.2095-1191.2023.12.027
摘要:
【目的】明确珠江口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掌握物种组成、优势种、资源量及时空分布等生态现状,为珠江口海域游泳动物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年9月(秋季)和2022年4月(春季)对珠江口海域16个站位进行底拖网调查,计算相对重要性指数(IRI)、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等生物多样性指标,并结合尾数生物量比较(ABC)曲线、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等方法分析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差异性。【结果】共调查捕获游泳动物215种,隶属18目77科48属,其中鱼类120种、甲壳类91种、头足类4种;全年优势种7种,优势种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51.81%,秋季、春季各9种,分别占总生物量的70.63%和63.26%;其中秋季优势种为近亲蟳(Charybdis affinis)、近缘新对虾(Metapenaeus affinis)、亨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ungerfordi)、长叉三宅虾蛄(Miyakea nepa)、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angerii)、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凤鲚(Coilia mystus)、颈斑鲾(Nuchequula nuchalis)、线纹鳗鲶(Plotosus lineatus);春季优势种为近亲蟳、近缘新对虾、变态蟳(C. variegata)、亨氏仿对虾、长叉三宅虾蛄、皮氏叫姑鱼、须赤虾(Metapenaeopsis barbata)、周氏新对虾(M. joyneri)、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全年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为7.65,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2.56,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为0.66。秋季和春季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1510和4626 g/h;根据ABC曲线计算的秋季、春季W分别为-0.062和-0.049,表明珠江口海域游泳动物群落受中度干扰。聚类分析和NMDS分析结果显示,珠江口海域游泳动物群落分为河口群组和近岸群组,组间群落结构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珠江口海域鱼类种群虽然已获得一定程度的恢复,生物多样性水平较高,但传统优势经济鱼类逐渐被小型低值鱼类和甲壳类取代,优势种更替明显。
陆川猪ACOX1基因不同亚型克隆及其表达差异分析
陈钊, 潘鹏丞, 潘星辰, 陈少梅, 覃兆鲜, 吴永绍, 覃倩, 农素群, 谢炳坤, 陈宝剑
2023, 54(12): 3739-3747. doi: 10.3969/j.issn.2095-1191.2023.12.028
摘要:
【目的】克隆陆川猪脂酰辅酶A氧化酶1(Acyl-CoA oxidase 1, ACOX1)基因不同亚型, 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并分析ACOX1基因及其亚型在不同品种猪背最长肌中的表达情况, 为研究ACOX1基因在陆川猪机体内的功能作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GenBank中ACOX1基因序列(NM_001101028.1)及所克隆获得陆川猪ACOX1基因编码区 (CDS)序列, 设计特异性扩增和验证引物, 采用TRIzol法提取0月龄陆川猪肝脏及8月龄陆川猪、杜洛克猪、杜陆猪和陆杜猪背最长肌的总RNA, 反转录合成cDNA, 以0月龄陆川猪肝脏cDNA为模板进行克隆和验证, 获得陆川猪ACOX1基因不同亚型序列, 并利用在线工具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COX1基因不同亚型在背最长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陆川猪ACOX1基因存在2种亚型结构 (ACOX1- ⅠACOX1- Ⅱ), NCBI登录号分别为OQ701687和OQ701688; 2种亚型CDS长度均为1986 bp, 共编码661个氨基酸残基, 2种异构体主要是第270~429位氨基酸进行选择性剪切, 陆川猪ACOX1-Ⅰ型编码蛋白分子量为74786.50 Da, 理论等电点(pI)为7.36, ACOX1-Ⅱ型编码蛋白分子量为74670.49 Da, pI为8.17; ACOX1-Ⅰ型蛋白中α-螺旋占47.96%, β-转角占10.14%, 延伸链占14.52%, 无规则卷曲占27.38%, ACOX1-Ⅱ型蛋白中α-螺旋占47.66%, β-转角占10.89%, 延伸链占14.37%, 无规则卷曲占27.08%, 陆川猪ACOX1蛋白不存在跨膜结构。ACOX1- Ⅰ基因在陆川猪背最长肌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 杜洛克猪中的相对表达量最低, 4个品种猪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ACOX1- Ⅱ基因在陆川猪和杜洛克猪背最长肌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杜陆猪和陆杜猪 (P<0.05)。【结论】陆川猪ACOX1基因存在2种亚型 (ACOX1- ⅠACOX1- Ⅱ), ACOX1基因及其亚型在不同品种猪中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 该结果可为阐明ACOX1基因在陆川猪脂肪沉积及代谢方面的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2021—2022年湖南省PRRSV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组特征分析
周宇骏, 龙明英, 孟芳, 王文梅, 邹玖零, 廖淑玲, 杜雅萍, 禹思宇
2023, 54(12): 3748-3756. doi: 10.3969/j.issn.2095-1191.2023.12.029
摘要:
【目的】了解当前湖南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PRRSV) 流行特点及主要流行基因型的占比情况, 并明确其遗传进化关系及重组特征, 为湖南省PRRS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1年3月—2022年10月, 从湖南省14个市 (州) 396个疑似暴发PRRS的猪场采集1184份病料样品, 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PRRSV阳性率, 统计不同季节和不同地区的感染情况; 利用RT-PCR扩增部分阳性病料样品ORF5序列后进行序列相似性及遗传进化分析; 将部分病料接种Marc-145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完成全基因组测序后进行遗传进化分析, 并以SimPlot分析是否发生组重组事件。【结果】共有167份病料样品检测结果呈PRRSV阳性(检出率14.11%), 湖南省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的PRRSV样品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46.43%和6.95%~19.67%; 高致病性PRRSV(HP-PRRSV)株、经典株和类NADC30株的占比分别为43.11%、15.57%和41.32%。共扩增获得21株PRRSV的完整ORF5序列 (600~603 bp), 其中,7株与HP-PRRSV参考株的GP5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较高(92.1%~98.9%), 13株与类NADC30株的相似性较高(91.3%~93.4%); 1株与PRRSV经典株的相似性较高(98.6%~99.1%)。不同PRRSV的GP5氨基酸序列变异程度高, 其中2株类NADC30株GP5氨基酸序列高变区存在氨基酸位点缺失, 且部分病毒株氨基酸变异区域位于GP5氨基酸序列的细胞表位区域。共分离获得2株PRRSV(HuN-A和HuN-B), 其中, HuN-A株属于类NADC30株, 且以类NADC30株为主要亲本株, 以HP-PRRSV株为次要亲本株; HuN-B株属于类HP-PRRSV株。【结论】湖南省PRRSV流行情况较严重, 且基因型繁多, 其中类NADC30株和HP-PRRSV株属于主要流行基因型。分离获得的2株PRRSV中, HuN-A株是类NADC30株与HP-PRRSV株 (JXA1) 发生重组变异而来, HuN-B株可能是JXA1弱毒疫苗株出现毒力返祖而产生。
家蚕热激蛋白Hsp25.4对BmNPV增殖的影响
唐芬芬, 杨伟克, 张祖芸, 何超, 沈登荣, 张睿, 谢昆
2023, 54(12): 3757-3762. doi: 10.3969/j.issn.2095-1191.2023.12.030
摘要:
【目的】探究家蚕热激蛋白(Hsp25.4)基因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edrovirus,Bm NPV)侵染家蚕后的表达变化规律,明确敲低该基因表达后对BmNPV增殖复制的影响,为深入解析BmHsp25.4'蛋白在BmNPV侵染家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5龄家蚕幼虫为研究对象,经口添食10µL预先制备好的BmNPV-T3株病毒悬液(5×108个/mL),对照组添食等量灭菌水,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mHsp25.4'基因在BmNPV侵染6 h各组织的表达情况,并选择相对表达量较高的3个组织,分析BmHsp25.4'基因时空表达图谱;注射双链RNA(dsRNA)检测BmHsp25.4'基因在体内的干涉效果,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mHsp25.4'基因干涉后对BmNPV增殖复制的影响。【结果】BmNPV侵染家蚕6 h,BmHsp25.4'基因在家蚕血液、中肠和脂肪体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升高;时空表达谱结果显示,BmHsp25.4'基因在3个组织中的表达谱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血液和中肠组织的相对表达量均在6h达峰值,而脂肪体则在BmNPV侵染12h时相对表达量达最高;注射dsRNA干涉后,试验组BmHsp25.4'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极显著降低61.81%(P<0.01,下同),说明BmHsp25.4'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被成功干涉;BmHsp25.4'基因干涉后,感染24 h ds BmHsp25.4'的gp41基因在各时期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ds GFP处理,感染48 h二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BmNPV侵染能引起BmHsp25.4'基因的表达,并且敲低BmHsp25.4'基因的表达能提高BmNPV早期在虫体内的增殖,推测Hsp25.4蛋白在家蚕的抗病毒免疫中发挥关联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