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le of three kinds of road shelterbelts with high green biomass in reducing PM2.5 in winter
-
摘要: [目的]明确不同道路防护林对PM2.5的消减作用及其与主要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为筛选消减能力较强的道路防护林结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冬季苏北地区绿量较高的3种道路防护林[常绿针叶雪松(Cedrus deodara)纯林、常绿阔叶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纯林及垂柳(Salix babylonica)与龙柏(Sabina chinensis)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连续监测防护林距道路不同林带宽度(10、20、30、40、50和60 m)处的PM2.5浓度、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及光照强度,以防护林与城市主干道边缘的交接处(0 m)为参照,分析不同道路防护林对PM2.5的消减作用及其与主要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3种道路防护林不同林带宽度的PM2.5浓度日变化规律均呈午间高、早晚低的特征;对应的PM2.5浓度均值分别在106~131、100~125和100~127μg/m3,均超出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浓度标准(PM2.5二级浓度标准限值为75μg/m3),说明监测期间3种道路防护林的PM2.5污染较严重.3种道路防护林对PM2.5的消减率均值排序为雪松纯林(8.09%)>香樟纯林(4.54%)>垂柳与龙柏混交林(1.82%).其中,雪松纯林对PM2.5的消减率随着林带宽度的增加逐步上升;香樟纯林除了在林带宽度20~30 m处的PM2.5消减率略有下降外,其消减率也随着林带宽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垂柳与龙柏混交林的PM2.5消减率较低,且随着林带宽度的增加其消减率出现明显起伏变化,但整体上呈下降趋势.3种道路防护林的PM2.5消减率与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对应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0.484x+0.654(R2=0.175)和y=-0.095x+11.682(R2=0.377).[结论]雪松纯林对PM2.5的消减能力较强,可作为强滞尘能力防护林带选用;而垂柳与龙柏混交林在林带宽度0~20 m处的PM2.5消减作用较明显,可作为道路边缘绿化带选用.
-
-
期刊类型引用(3)
1. 谢雅芬,王峥,郑亦卿,范舒欣,董丽. 城市绿地临路边缘植物群落特征对交通源PM_(2.5)的影响. 生态科学. 2024(06): 60-69 . 百度学术
2. 胡梦玲,彭小东,阿丽亚·拜都热拉,买尔旦·阿不都卡德,孙桂丽. 城乡特色核桃防护林树种配置结构对空气颗粒物及温湿度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21(05): 1310-1318 . 本站查看
3. 曾万祺,张纯曦,张娟. 张掖市城市道路林带对PM_(2.5)的削减作用. 农业与技术. 2021(18): 89-91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9
- HTML全文浏览量: 1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