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从形态特征、染色体核型和生化遗传3个层面评估人工养殖黄河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种质资源状况,为探讨种质鉴定在黄河鲤资源保护和良种选育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形态学方法测定30尾人工养殖黄河鲤样品的可量性状和可数性状,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检测其肌肉乳酸脱氢酶(LDH)的表达情况,并借助肾细胞滴片—空气干燥法对人工养殖黄河鲤的染色体数目及其核型进行分析.结果人工养殖黄河鲤体形呈梭形,头小而腹部圆,口端位,呈马蹄形,须2对;体侧鳞片呈金黄色,腹部色淡而白,臀鳍、尾柄及尾鳍下叶为橙红色,胸鳍和腹鳍呈桔黄色;鳍式为背鳍D.ⅲ-16~20、臀鳍A.ⅲ-5;齿式为1·1·3/3·1·1;左侧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为19~25条.人工养殖黄河鲤肌肉LDH酶带条数分为2条和5条两种类型.人工养殖黄河鲤染色体数目2n=100,染色体相对长度范围在1.20%~2.96%,其染色体核型公式为18m+38sm+22st+22t,臂数(NF)=156.结论人工养殖黄河鲤肌肉LDH出现与种质标准SC 1041—2001《黄河鲤》中不同的条带类型,推测黄河鲤人工养殖群体已出现种质混杂现象.因此,在黄河鲤品种改良或增殖放流前必须对其种质状况进行系统鉴定和评价,原良种场在制种保种过程中应加强不同类养殖群体的隔离或防止混杂,以确保黄河鲤种质纯正.